近日公布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月度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7月份的數據表現總體依然欠佳、參差不齊,各國制造業PMI大多數繼續處于50這條榮枯線以下,全球制造業復蘇的步履緩慢而艱難,遠不及年初預期。
(資料圖)
經濟專家認為,今年以來世界制造業復蘇的不穩定、不均衡和復蘇緩慢態勢,主要由全球消費市場不振、需求低迷所致,可能會持續到今年底甚至明年初。加之大國間的地緣政治博弈未見好轉,制造業將依然成為拖累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負面因素。
8月1日,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7月份制造業PMI由6月份的46小幅升至46.4,不及市場預期的46.8,連續第9個月萎縮,也是自2009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12個月平均值也已降至48.3。另外,當月雇傭勞動力指數亦降至3年來新低,表明裁員正在加速。
7月份,在美國6大制造業中,僅有石油和煤炭產品實現增長。制造業新訂單指數自6月份的45.6%升至47.3%,雖然優于市場預期的44%,但是連續第11個月萎縮。生產指數自6月份的46.7%升至48.3%,連續第二個月處于萎縮狀態。
衡量產能壓力的美國積壓訂單指數,自6月份的38.7%升至42.8%,意味著連續第10個月萎縮但跌幅縮小。價格指數自6月份的41.8%升至42.6%,顯示原材料價格連續第三個月呈現下跌,但跌幅縮小。就業指數自6月份的48.1%降至44.4%,是自2020年7月份43.7%以來的新低,連續第二個月呈現萎縮。
標普全球8月1日公布的歐元區數據顯示,7月份制造業PMI跌至42.7,低于6月份的43.4,創自2020年5月以來最快的萎縮速度。德國制造業表現異常疲弱,7月份PMI僅為38.8;法國制造業情況惡化,7月份PMI為45.1;意大利制造業狀況也同步惡化,不及預期。另外,歐元區以外的英國7月份PMI為45.3。
漢堡商業銀行(HCOB)經濟學家魯比亞指出,歐元區制造業持續衰退,產出、新訂單和采購量急劇下降,工廠明顯降價,但需求依舊大幅減少,進一步支持了此前對歐元區下半年整體經濟將出現震蕩的分析預測。
今年以來,歐元區制造業盡管投入成本在逐步下降,企業大幅削減產品出廠價格,但由于市場消費需求繼續大幅減少,產出價格指數仍跌至45,創近14年以來的新低。
日本7月份制造業PMI為49.6,略高于預估值49.4,但仍處在榮枯線以下,并低于6月份的49.8。標普全球經濟學家巴迪表示,日本制造業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外市場客戶需求疲軟導致新訂單減少。
由于燃油與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滑,日本企業的成本壓力正在緩解,包括投入成本通脹率創下2021年2月以來新低。日本制造業對未來一年仍表示樂觀,認為需求將持續改善,新冠疫情和通脹壓力對經濟的影響將持續減弱。
韓國7月份制造業PMI雖然略有回暖,但仍處于萎縮區間。標普全球8月1日公布的韓國7月份制造業PMI數據顯示,經季度調整后為49.4,盡管優于6月份的47.8,但仍是連續第13個月陷入萎縮狀態中,萎縮力度逐步緩解并有所好轉。衡量生產展望的分項指數從6月份創下的6個月低點52.4升至56.2,顯示韓國制造業對未來的產出更為樂觀。
得益于出口訂單一年半以來首次實現增長,韓國制造業活動在7月份終于略為回暖并對前景謹慎樂觀。7月份,韓國新出口訂單分項指數升至50.2,扭轉了連續16個月的萎縮態勢,主要是亞太地區和歐洲主要市場對其汽車產品與半導體等需求增加;制造業整體訂單分項指數從6月份的45.0大幅回升至48.7,為12個月以來最輕微的衰退;制造業產出分項指數則從46.5回升至47.2。
從標普全球8月1日發布的東盟等制造業數據來看,7月份東盟制造業PMI由6月份的51降至50.8,連續3個月下降。在調查所涵蓋的7個東盟國家中,印度尼西亞53.3、菲律賓51.9、緬甸51.1、泰國50.7、越南48.7、新加坡48.5和馬來西亞47.8。環比6月份制造業PMI,排名前4位的國家實現擴張,后3位的國家繼續萎縮。另外,東盟以外的印度制造業PMI則由6月份的57.8降至57.7,連續第二個月放緩。
東盟企業商業信心也跌至3年以來的新低。報告指出,東盟制造業的海外訂單在加速收縮,增長主要由國內市場推動。東盟制造業已現放緩跡象,需求狀況不佳致使企業訂單和生產的擴增速度在7月份都已經放緩。許多企業對全球經濟相對疲軟的形勢仍然表示擔憂。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8月6日發布的數據則顯示,7月份,全球制造業PMI為47.9,較6月份上升0.1,結束了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的走勢;亞洲制造業PMI為50.5,較6月份上升0.1,連續7個月在榮枯線以上,顯示亞洲制造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歐洲制造業PMI為44.8,較6月份下降0.6,連續6個月環比下降,連續12個月在榮枯線以下;美洲制造業PMI為47,較6月份上升0.5,連續9個月在榮枯線以下運行,顯示美洲制造業整體仍延續弱勢運行趨勢。
綜合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表現和各種因素來看,歐美消費市場對商品的需求持續不振或下降,是導致世界制造業PMI在低位徘徊,或制造業總體陷于低迷狀態的原因。此外,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危機雖然已經基本解除,但消費者的消費重心從商品轉移到服務業、發達經濟體不斷快速加息引發的信貸緊縮以及地緣政治的博弈持續等因素,導致需求萎縮并對經濟復蘇產生嚴重影響。
標普國際發布的7月份全球制造業PMI已經連續11個月低于屬于制造業榮枯線中性水平的50。此次PMI跌破50的時間長度僅次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經濟衰退期。從地區來看,全球29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有70%的PMI都低于50,有七成都在收縮企業活動。由此可見,全球制造業復蘇前景將大概率拖累今年全球經濟復蘇步伐。 (經濟日報記者 蔡本田)
關鍵詞:
推薦內容
- 全球制造業低迷拖累經濟復蘇 a>
- 在一線 看經濟|強工興產 逆勢增長 a>
- 東風公司實施新能源“躍遷行動” a>
- 港股公告掘金 | 上半年綜合銷售凈額增45.7%達17.76億美元亞洲銷售凈額增長86.7% a>
- 電報解讀|寧德時代發布神行超充電池 高壓快充趨勢進一步明確 a>
- 電報解讀|太陽井與客戶簽署GW級異質結銅電鍍技術框架合作協議 上游設備廠商持續受益 a>
- 電報解讀|鎵價7月初以來漲超50% 或驅動稀有金屬及稀土價格共振反彈 a>
- 港股概念追蹤 | 三大航7月運營數據亮眼 十一“黃金周“或推動航司進入盈利周期(附概念股) a>
- 韓國7月出口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2.8% a>
- 美國夏威夷電力公司因毛伊島大火被指控管理不善 a>
- 北京通州區紫運中路施工期間臨時交通管制延時公告 a>
- 德邦固收:降息后還有空間嗎 a>
- 國泰君安:看好銀行股修復行情 a>
- 中信建投:預計8月新能源車批售同比增長26% a>
- 阿里達摩院發布癌癥通用模型 AI賦能病理診斷發展 a>
- 智通港股早知道 | 美聯儲會議紀要:通脹仍高得無法接受 騰訊(00700)二季度業績公布 a>
- 華爾街大行紛紛警告!這種“投機期權”將帶崩美股? a>
- 電報解讀|中小銀行半年報普遍向好 機構看好銀行股修復行情 a>
- 電報解讀|中國科學家實現從二氧化碳到糖的精準全合成 代糖產業空間廣闊 a>
- 華泰證券:糧價下行緩于預期 種業飼企蘊含機遇 a>